top of page

《花東旅食護照》 008期〈 玉里193縣道上的生活實踐者〉

ree

「陶錫工藝」是由兩位從台南移居花蓮的博物館人共同創立,她們分別是從藝文策展到陶土捏製的陶人王邦珍;從文學推廣到傳統錫工藝敲打的錫工楊蕙如,兩人都喜歡在生活中思索創作和分享,期許能延續工藝精神,實踐於現代生活中。2022年她們離開穩定的博物館工作,在花蓮玉里193縣道上實踐她們對「工藝」的想法,希望透過自然、舒服的模式讓更多人親近工藝,體驗手作,回歸慢生活。


陶人說:「慢慢來比較快!放慢速度,花時間思考,想清楚再動手,這是手作精神,也適用於生活」。這棟工作室原本是一棟鐵皮屋,被樹木、雜草遮蓋,見不到陽光,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拆掉鐵皮,砌上磚牆,慢慢整理,才有今日樣貌,家具和燈飾是收藏的舊物,從台南運來的舊窗和門板被改成展示櫃,工作室裡的物件多數出自兩人之手,她們喜歡動手製作,偏愛手感,一致認同用手做出來的東西感覺比較溫暖,「陶錫工藝」的Loge設計,也是沿用這樣的精神,將指紋融入,成了獨一無二的「陶錫」印記。


為什麼喜歡「工藝」?據說心理學有一種「初始理論」,意指在行為過程中,最先接觸的事物會給人留下深刻的感受和認知,影響日後對事物的感知與判斷。對於「工藝」的喜愛,陶人說:應該是來自外公和外婆,小時候住在外婆家,生活中使用的器具,如碗盤、蒸籠、飯櫥、水缸、竹簍、掃帚等,都是極為耐用的好物,記憶裡外公擁有好手藝,農閒總會利用竹子做出各式各樣的實用器具,解決生活所需。錫工說:第一件打動我的工藝品應該是偉士牌機車,純手工打造的偉士牌很有質感,每個零件都是藝術品,學生時期超羨慕騎偉士牌的車主,有經濟能力後,第一件事就是買一台舊款偉士牌,騎上它,心情莫名的都會變好。


陶錫工藝夢

陶人與錫工的工藝夢要從二十年前說起,兩人是研究所同班同學,但學生時期並不熟悉,直到畢業十年後才成為好友。契機是十年前錫工打了一通電話給陶人,說明即將到台南文學館工作,因時間急迫,委請落腳於台南的陶在地故事 「有閒間」是「陶錫工藝」的前身,更是兩人精進技藝的所在

人代為尋找住所,從此喜愛工藝的兩人,白天上班,晚上有空時會聚在一起創作。陶人喜歡捏土舒壓,報名方啟文陶藝工作坊精進陶藝技術,錫工偏愛敲打,每週末會固定到鹿港與國寶陳萬能先生學習錫工藝,隨著創作時間拉長,兩人興起合購老屋,一起成立工作室的念頭,工作室命名「有閒間」,意指是‘有閒‘才能進來的地方,有了工作室以後,才有了好好創作的目標。

書法家洪荒先生為工作室題字,他將「有閒間」的「日」字移到門外,暗示兩人只有夜晚才能在門內創作,白天得在門外打拼
書法家洪荒先生為工作室題字,他將「有閒間」的「日」字移到門外,暗示兩人只有夜晚才能在門內創作,白天得在門外打拼

實踐夢想

2018年陶人和錫工同時入選文化部補助前往法國,參與全球知名的國際設計工作坊「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Boisbuchet Design Work-shop」,與國際設計大師共同生活和創作,布瓦布榭莊園位於法國南部,遠離城市喧囂,交通相當不便,不容易到達。每年會邀請業界知名設計師擔任工作坊導師,帶領學員創作,鼓勵大家接觸不同媒材,也利用在地資源和地理環境激盪創作思維,每年總是能吸引全世界設計人才和文化人前來,莊園裡有各式工坊和設備,還聘請專人協助學員解決創作問題,在這

裡大家可以專心構思,落實天馬行空的想法。

這趟旅行不但開啟兩人視野,同時也更加認識自我,兩人都認同得先好好生活,才能好好創作。2022年,陶錫決定要活得更貼近自己的生命,於是選擇離開職場,移居花蓮,並開始實踐對活工藝和慢生活的想法。


移居到花蓮後的陶錫開始透過「工藝」作為媒介,與在地和人群溝通。工藝原本就是來自生活,只有回到生活裡,才能長長久久,成為活工藝,秉此這樣的信念,陶人和錫工不願開發大量商品販售,只接受預訂,每件商品都是根據客人需求量身打造。同時,陶錫也積極參與工藝入校計畫、美感教育計畫,進入小學傳播「工藝」種子,對大眾開放陶工藝和錫工藝體驗課,引進工藝職人和國際大師進入花蓮193縣道,與在地分享各種工藝的美好,期待未來能打造193工藝平台,集結國內外愛好手作的

職人,針對當地農漁業、餐飲、商家的需求,量身打造器物,與在地共創美好事物,成為用雙手創造好生活的工藝實踐者。

留言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  • Line

在玉里,邀你一起體驗手作的美好

© 2025 Powered and secured by 陶錫工藝 TaoxiCraft

bottom of page